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創辦於1981 年 ,今天踏入第36 個年頭。早前社交媒體有謠言稱學校將於兩年內停辦,呼籲家長不要為子女報讀廣東話正校,讓校長陳雪MBE 很是氣忿。周末中文學校前景似乎暗淡,但她說就算只有兩個學生,她和一眾老師都會堅持辦學。
![]() |
![]() |
欧洲商报采访1 | 欧洲商报采访2 |
1980 年代不少香港新界人移民英國,「香港人習慣講廣東話寫繁體字,對粵、繁教育有需求」。1981 年陳雪創辦格林威治中文學校,為非牟利周末中文學校,逢周末租用倫敦東南格林威治區一小學的教室上課。1991 年她再開設普通話分校。學校的營運只靠家長捐助以及董事會和她向各界募捐。
辦學最大困難是財政壓力
陳雪說格林威治中文學校目前面對最大的困難是租金壓力,「事實上倫敦各民族的志願團體都面對區議會削減資源的問題」。2007 年起周末學校使用校舍要交租;「今年4 月起我們要交市場價格的租金,意味租金年年浮動、年年加」。家長的捐助僅僅夠他們租用校舍和放置書本雜物的倉庫。
「生源」減少 英主流校設漢語課
在中國國務院「漢辦」的支持下,千禧年後漢語開始登陸海外多國。英國的中學GCSE 有中文科選修,2016 年9 月起英政府和漢辦合作,於倫敦部分小學為6 歲以上學童提供漢語選修課程普通話、簡體字。
既然學校有教,那學生也不用再去周末中文學校,也不乏家長認為學習「普簡」是大勢所趨,子女不需學廣東話,學生人數大減。但陳雪說主流學校的課程屬「外語」課程,而周末學校的則屬「母語」課程內容、所灌輸的理念、孩子的得著均不同。
「辦校之初我們只有5 個學生,收生最高峰是1980 年代末,有700 多人,當時只有廣東話學校。如今粵、普班的學生加起來共300 多人以後者居多」。她表示大約15 年前倫敦東南區、東區共約28 間「粵繁」周末學校今只剩5、6 間。「不過我們仍幸運,目前不同年級都能獨立開班,不會因為生源不足而要不同年級學生擠一班上課。」
同行惡性競爭
時移世易,隨內地移民增加、市場對懂說普通話和讀寫簡體字的人才需求愈見殷切;近15 年來英國「普簡」學校如雨後春筍,「誇張點講,每3個月就可見到一間新學校,還未計及家中私人教學的。」
「同行如敵國」,早前「面書」facebook 流傳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將在兩年內關閉廣東話正校,學校急登報澄清,直斥有關謠言損害校譽,造成惡性競爭。她憶述2013 年,該校附近有普通話學校新開張,「竟然到我校派招生單張」,她覺得如此「搶」學生的做法匪夷所思。
不單只是一間周末學校
陳雪於8 年曾萌生退休念頭,但受一眾熱心教師感動,以及心繫基層家庭孩童學習中文的機會,讓她堅持至今。她認為華人子弟需要中華文化的熏陶,孔子學院的學費不菲,有錢的家長也可以請私人教師,「但並非每個家長都能負擔,讓基層家庭孩子有機會學中文,周末學校有需要存在」。學校還提供了一個讓家長交流溝通的平台,她說家長們臥虎藏龍,不乏醫生、律師等專業人士,且樂意互相幫助。
此外華人在英國屬少數族裔, 陳雪覺得任何一個社區都應該有個關心華人的場所或團體,「如此我們才有發言權,以一個組織的名義寫信給議員更有代表性。例如關注當區華人的安全問題,我們代表的是數百學生和教師」。她曾擔任英國種族平等委員會的委員,對此有深切體會和認知,「若華人義工式團體,如周末學校全部消失,對英國華人社會並無好處」。
非牟利 義務教師獲英女皇表彰
陳雪表示,現時坊間中文學校多屬商業經營,收取費用,但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屬非牟利社區學校,「我們的營運開支來自家長的捐助,公款公用,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學校上。我們的教師都是義工,只得車馬費和午膳錢」。
目前教師團隊共39 人,她是其中之一。「有的老師教了10 年、15 年,因為喜歡這份工作,非金錢可衡量。我校2003 年獲英女皇頒發『英女皇金禧獎』(Winner of Queens Golden Jubilee Award),稱讚我們的義務教師為『無名英雄』Unsung Heroes。」該校是同年全英唯一華文周末學校獲此殊榮。
不過,周末中文學校不受社會人士尊重,被批評不規範、不專業、沒水準;往日教師更曾被諷刺是「放低鑊鏟就揸粉筆」。陳雪強調該校師資水平高,不少教師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名牌大學,擁有碩士、博士資格。「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年年百分百GCSE 拿A* 成績。」
過去約兩年期間,陳雪四處奔走,終於找到一個資助單位,全校教師得以於今年5 月免費參加Safeguarding Training,提高對保護兒童的意識。她介紹說,英國的醫生和護士皆須接受此高水準的培訓,「我們的教師全部獲頒發證書」。
冀學生均通粵普繁簡 浸淫傳統文化
陳雪指出,目前全球有數千萬人的母語是廣東話,而繁體字保留了更多漢字背後的傳統文化,「學生先學繁體字再學簡體字來得容易。」不過她再三強調重視「粵繁」教學,並不代表「普簡」差人一等,「我校廣繁、普簡並重,目標是學生能通曉雙語雙文」。她相信世界多變,學生「裝備」好自己,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格林威治中文學校還希望學生能享受和認識中華傳統文化,近年加插國畫、中國舞蹈、剪紙等興趣課程,希望以不同形式提升學生的興趣。
年幼學生「非自願」 青少年懂珍惜
不過到周末學校學習繁體字和廣東話,對年幼的學生造成不小的困惑;因為平日在學校學的是另一套,「就如『蘭』字, 簡體『兰』容易寫, 很多小孩子會問為何Sunday school 學的,跟學校老師教的不一樣」。她笑言問100 個低年級的學生,95 個會說周末學校“terrible”、“boring”,甚至不想返學,但他們喜歡平日學校的漢語課,「因為少作業,甚至無作業,老師多讚賞學生,而我們要求高、多功課。不過高年級,尤其是接近GSCE 的學生,意識到周末學校『有用』,會認真讀和懂得珍惜」。
廣東話 繁體字在英華社會走到盡頭
學習粵語、繁體字的學生愈見減少,陳雪不無感慨。當然也有家長鼓勵學校為下一代堅持。「廣東話、繁體字在英國華人社會是否已經走到盡頭,這是供求問題。只要家長覺得有用、有需要,學校就仍有生存空間。若無此需要,我們辦學也無意義。」陳雪寄望就算各方不支持粵、繁也不要打擊,「勿說『學來有什麼用』、『全世界都學普通話』之類的說話」。始終廣東話仍是不少華人的母語,「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母語」。
周末學校難為,陳雪說「撐到一年就是一年」,廣東話班面對更大壓力,但「就算只有兩個學生我也開班」。她希望各界知道格林威治中文學校認真辦學,「盡量送學生來讀」。
上周日是格林威治中文學校的結業禮,當日有7 個家庭,共15 個孩子來報名,讓陳雪和教師們感到鼓舞。